然而一些別樣的“調研”卻讓調研失去了原本的顏色。調研之前發(fā)通知打招呼,領導還沒下去,下面就已經(jīng)忙成一鍋粥,忙著準備匯報材料,忙著準備調研的各項事宜。待領導下去了,前呼后擁,大批的陪同,走馬觀花式的調研,看到的是下面精心布置準備的調研點,聽到的是下面反復修改過的匯報材料,訪談的對象,也是下級部門反復研究敲定的,就連要說的話,同樣是精心準備并反復演練過的。這種調研名為調研,實則表演,領導的搞調研僅僅只是為印證自己的猜想,論證自己的決策英明,下級被調研更是一次難得的表現(xiàn)機會,必須完美地表演,將花樣子最大限度的展示,以便“簡在上心”,成為日后晉升的臺階。一場調研結束,調研報告在“水分”的滋潤下顯得文采飛揚,而根本性的問題,一切還是 “紋絲未動”。更為危險的是,在“觀光”式的調研過程中,不僅浪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還滋擾了群眾,給基層增加了負擔,更是敗壞了黨風政風,喪失了民心。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做好各項工作的傳家寶,F(xiàn)在,我們黨的偉大事業(yè)進入到攻堅期,要用好調研這個傳家寶,就一定要找回她的本色,真正發(fā)揮好她的作用。不把調研變成旅游觀光,不看那些讓人安排好的漂亮的內容,而是要不打招呼、不發(fā)通知、不說目的,自定時間、自定路線、自選地點,一竿子插到底,靜悄悄走基層、訪群眾,直接看沒有準備的地方,直接聽原汁原味的民聲。(段昆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