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臺山記
花臺山記
張月和
騰沖市固東江以東有江東山,江東山之上有花臺山。久聞其云霧繚繞,江天一色,視野開闊,卻一直無緣造訪。陽春三月,應(yīng)固東鎮(zhèn)愛國社區(qū)新寨自然村之邀,從新寨驅(qū)車向東北沿山路行進十多公里,由山麓乘興登臨花臺山,盡享云霞滿天、山巒起伏、平疇千里美麗風光,給人印象最深者,莫過于山石之奇。
江東山方圓數(shù)十里,占地六萬多畝,從江東山周邊江峽中如砥如柱、排陣有序的柱狀節(jié)理,以及江東溶洞鐘乳石上都不難發(fā)現(xiàn)其喀斯特地貌特征,在其山脈東北角的花臺山,這一特征尤其顯著。
在花臺山山體及外圍,一塊塊造型別致的雅丹石拔地而起,或如龍身,或如虎背,或如龜蛇、奔馬,或如蓮花、石筍,千姿百態(tài),不一而足。當一個個奇石,以散居、群居等方式融入群體后,就成為蔚為壯觀的石林石海。
花臺山長期居于深閨,直至一百多年前,花臺山近頂處平臺的三朵石蓮才引起關(guān)注。這三朵石蓮,栩栩如生,恰如觀音菩薩打坐修行所用蓮花座,大喜過望之余,一眾善男信女,筑屋石蓮之上,又塑觀音之像于石蓮之上,終使花臺山與佛教結(jié)緣,也使三朵石蓮成為“觀音蓮臺”。
東面高黎貢山白馬山,懸崖倒掛,令人嘆為觀止,而花臺山上的觀音坐蓮臺,則給人一種雖由人作,宛出天然之感,彼此遙相呼應(yīng),從而衍生民謠云:“花臺山上觀音坐蓮臺,高黎貢山白馬掛懸崖”,花臺山從此一步步贏得“花臺仙山”之名。
與騰沖高黎貢山、狼牙山等比高,海拔2413.7米的花臺山并無明顯優(yōu)勢,而花臺山之所以同樣給人以鶴立雞群之感,主要得益于山水之陪襯,以及奇石之嶙峋。
花臺山東、西兩面俯瞰界頭、固東壩,東、西、南三面環(huán)繞濫觴于固東、界頭、曲石的龍川江支流,東、西、南、北四面環(huán)山。其北,七姊妹山比肩繼踵,宛若串珠,其西,大地山依江而立,挺拔崢嶸,其南,大石門山、五峰巖山、筆架山等千山競秀、圓潤飽滿,皆如八字散開,紛至沓來,眾星拱月般環(huán)護花臺山,形成“南山拱衛(wèi)”勝景。
置身花臺山,雄、險、奇、峻、秀集于一身,蒼茫四顧,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慨。變幻莫測的煙霞雨霧,周而復始的麗日晴空,總能不時繪制出多姿多彩的云山霧海,以及千里碧波、萬頃田疇在日新月異中呈現(xiàn)的美麗圖景,形成“江天一色”的壯美景觀。
花臺山是一座以喀斯特地貌特征十分明顯的山石壘筑而成的山峰,花臺山之名源于石蓮,花臺山寺以出神入化的石蓮為奠基石,花臺山奇石,千奇百怪,或自成一景,或與古木共生,都是一幅天生地造的自然景觀。
云峰山有三折云梯,而花臺山依托山勢及天然山石,竟將一百二十六級石階打造成一線通天的云梯。云霞霧海之中,拾級而上,大有騰云駕霧、一步登天之感。云梯也由此贏得“一梯通天”之名。
山門之外的山坡上,一大叢古老山荔枝樹蓊蓊郁郁,虬枝交錯,組成遮天蔽日濃蔭,綠蔭掩映的根須盤根錯節(jié),與成群結(jié)隊的大片石筍群為伍,形成“林間石筍”景觀。
從林間石筍上行數(shù)十米,一株古杜鵑屹立在山門口石縫間,古老歲月將其半身軀干磨蝕,剩下半棵空心軀干仰面朝天,彎曲向南平伸,形成一個木槽。木槽生命力極強,在其周圍環(huán)生出一叢繁茂枝葉的棚子。人入木槽,或坐或臥,如于草屋中休憩納涼,形成一間“木槽草屋”。
進入山門幾米,一形如小山的石筍,周長二、三米,高達二米,在石筍中間罅隙處,竟長出一棵蓬蓬松松的香果樹。外地多聞樹抱石,而在這里,卻有“石筍抱樹”獨特景觀。
沿著天梯上行至半腰,道旁的一棵古老空心杜鵑,赫然在簇簇石蓮中間重獲勃勃生機,繁盛枝葉伸而出,猶如迎候賓客的手臂,恰似黃山迎客松,名為“杜鵑迎客”。
在杜鵑迎客一側(cè),一棵刺櫟樹,身軀健碩,虬枝盤旋,苔蘚倒掛,一簇簇石斛攀援而上,爭奇斗艷,與隨風輕舞的苔蘚相映成趣,何不取名“石斛上樹”。
沿著一線天梯行至山巔,在懸崖峭壁內(nèi)側(cè),一道半圓形的天然石墻,環(huán)護著東、北、西三圍。如虎背,似龜身,又如一條卷曲脊背的巨龍,巋然不動,守疆衛(wèi)土,名之曰“龍龜繞梁”。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