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翅亦做凌云雁——記巾幗致富帶頭人李海艷
李海艷與丈夫
農家樂
餐館直播帶貨
加工車間
展示社員手工品
合作社新春送溫暖
她的企業(yè)被評為“市級龍頭企業(yè)”,她的家庭先后被評為全省“最美家庭”、全國“最美家庭”,她被市殘聯(lián)授予“殘疾人自強模范”、被市紅十字會授予“優(yōu)秀志愿者”……她是一朵歷經風雨仍傲然挺立的鏗鏘玫瑰,她就是施甸縣永艷山珍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艷。
斷臂女變身“菌皇后”
2002年,施甸縣姚關鎮(zhèn)蒜園村19歲的李海艷與張繼朝結為夫妻。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不好,兒子7個月時,夫妻倆決定外出務工,希望通過務工走出幸福路。但是,命運卻跟他們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2004年,務工不到半年,妻子李海艷就因機械事故失去了左臂。“斷了手臂,就等于斷了打工路,也斷了全家的幸福路。”不幸的命運將年僅21歲的李海艷推向深淵。
“無法照顧兒子、無法縫縫補補、無法駕車出行……很多事都做不了,還要依賴別人。當時就覺得天塌下來了,不想活的念頭無數次地閃過。”談及往事,樂觀堅強的李海艷依然欲言又止。
望著牙牙學語的兒子,聽著旁人的閑言碎語,要強的李海艷心里憋著一股氣,吃苦都不能受氣,為了孩子也要站起來。
3個月后,夫妻倆買來一輛腳踏三輪車,開始在學校周邊售賣小百貨。此后3年間,從腳踏三輪車到電動三輪車再到百貨小商鋪,夫妻倆一步一個腳印攜手走出了深淵。
經營小百貨的間隙,夫妻倆還駕駛著電動三輪車走村串寨收豬、收豬毛、收野生菌。
當時,收購野生菌的人還少。李海艷敏銳地捕捉到野生菌的市場前景,一家人便把精力全部投入野生菌收購。
為了價格更優(yōu)惠,品質更新鮮,夫妻倆常常半夜3點開著微型車去山鄉(xiāng)收貨,5點左右趕到山街子,靠著手電筒的微光交易,上午9點左右又回到姚關正常開店。
在野生菌收購中嘗到甜頭的李海艷夫婦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本錢。但是,這對靠著拼勁創(chuàng)業(yè)的夫妻還沒有意識到,與機遇并存的風險正悄悄逼近他們。
因交易公正,待人客氣,村民們都樂意把菌子交售給他們,缺乏風險意識的李海艷夫婦則來者不拒。2008年夏季,夫妻倆終因儲存條件有限而賠上了創(chuàng)業(yè)以來所有的收益。“就是做了超越自己能力范圍之外的事。”李海艷這樣總結當年的慘敗。
不服輸的李海艷并沒有因此而放棄。2009年野生菌收購季,她跟信用社借了3000元,又跟親戚借了點本錢,買了一個二手冷柜,賒了一個二手冷柜和幾個烤箱,依舊干起了野生菌收購。汲取2008年慘敗的經驗,此時的李海艷更在乎的是穩(wěn)扎穩(wěn)打。
“最艱難的日子里,我們兩口子在收菌的紅傘下住了一年,在簡易棚里住了兩年,也少不了受到旁人的議論。”回憶過往吃過的虧受過的苦,開朗豁達的李海艷說,感謝這些經歷讓我成長,也讓我明白了行穩(wěn)致遠的含義。
在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站起。越過一道道坎、闖過一道道關,再次讓鄉(xiāng)鄰們另眼相看的李海艷已是遠近聞名的“菌皇后”。
多年積累的市場經驗,讓李海艷成了姚關農特產品的銷售行家。她的農特產品收購范圍慢慢拓展到了擺榔、酒房、萬興、舊城、勐糯等市內鄉(xiāng)鎮(zhèn),甚至臨滄、永德等地;產品由單一的野生菌拓展到板栗、花椒、核桃等農特產品;與她有長期合作的收購商達到五六十人……
2018年,李海艷開設了海艷野生菌農家樂。而今,這個獨具特色的餐館成了夏季里食客們趨之若鶩的好去處,與臨近的野鴨湖相得益彰,成為姚關鎮(zhèn)旅游的亮點。
2019年,李海艷成功注冊“永艷”品牌,提升了姚關農特產品的形象,也打開了姚關農特產品電商銷售新渠道,把姚關農特產品成功賣向北上廣及昆明、廣西、陜西、福建、上海、南京、重慶等大中城市。
2020年,歷經10余年奮斗的李海艷注冊成立了施甸縣永艷山珍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走上產、供、銷一體化農業(yè)產業(yè)發(fā)展之道;同年,李海艷注冊成立了施甸縣姚關鎮(zhèn)海艷家庭農場,并于2021年被評為云南省省級示范家庭農場。
“不能讓山貨因沒人收購而爛在山里,不能讓村民們靠山吃不了山。幫助村民們把農特產品送出大山,他們可以謀生,我們也可以盈利。”抱著互惠共贏的心態(tài),李海艷常常會預支本錢給收購商,決不讓他們賒賬給村民;還幫助他們建起烤箱并進行技術指導。“我不想他們重倒覆轍,錯走我當年的老路。”
歷經挫折成長起來的“菌皇后”明白,“大家富,才是真的富”。
致富路上的“領頭羊”
在姚關,李海艷不只是農特產品的銷售行家,也是身殘志堅的勵志形象。
“李總是個女強人,充滿了正能量,大家都很佩服她。”說這話的,是家住姚關鎮(zhèn)朱市沖安置點的李繼芳。在朱市沖安置點,和李繼芳家一樣的搬遷戶有139戶。同樣位于朱市沖安置點的永艷山珍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為搬遷戶的就業(yè)轉移提供了絕佳條件。
“對我這樣需要照顧孩子的人來說,能在家門口打工確實很方便。有用工需求時,李總總是優(yōu)先聘用我們建檔立卡戶。”在永艷山珍負責打包、裝袋的劉亞琴說。
野生菌收購旺季或是公司有大單的時候,安置點里好多人都會到公司打零工。“太遠的地方交通不方便,復雜的事情我們也做不來,但洗菌、切菌這些事我們很擅長。”62歲的趙翠菊笑著說。
多年來,永艷山珍帶動當地628戶農民增收致富,戶均增收達8500元,扶持15戶建檔立卡戶實現脫貧致富,有效帶動周邊鄉(xiāng)鎮(zhèn)農民增收。對于公司在就業(yè)增收方面創(chuàng)造的社會價值,李海艷表示:“公司也是靠大家的支持才發(fā)展起來的。”
“一路走來,我得到了眾多好心人的幫助。西安交大的幫扶,增長了我的見識,讓我突破了創(chuàng)業(yè)瓶頸,明確了未來的發(fā)展思路;閔行區(qū)的訂單,讓我們的產品在上海擁有了穩(wěn)定的市場;各級婦聯(lián)、殘聯(lián)及地方政府的鼓勵支持,成為永艷山珍發(fā)展的強大支撐。我雖然不幸失去了左臂,但我也因此獲得了很多發(fā)展機遇。我知道,這樣的機遇不是人人都有,大家對我的幫助也不是理所當然的,所以我要懂得珍惜機會,懂得回報社會。”
深知殘疾人打工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與不易,李海艷總想為殘疾人朋友們做點什么?她想用這種方式,把各方匯聚于她身上的愛傳遞下去。這個在腦海中無數次升騰起的念頭在2021年被付諸于實踐。
在姚關鎮(zhèn)黨委、政府,施甸縣供銷社、縣殘聯(lián)以及相關部門的支持下,2021年2月7日,施甸縣永艷農產品種植專業(yè)合作社掛牌成立,李海艷任理事長。成立初期,合作社共有社員56人,其中殘疾人46人。
對合作社社員農產品應收盡收,用工招聘時優(yōu)先錄用合作社社員及社員子女,以低于正常代理20%的優(yōu)惠價格供貨給社員,通過直播平臺,把社員的純天然時鮮產品賣到千里之外的大市場,幫助社員拓寬農產品銷售路子……在鞏固脫貧成果,助力鄉(xiāng)村振興的路上,李海艷不斷貢獻著巾幗力量。
運行一年來,合作社收購野生菌、核桃、板栗、辣椒、花椒等農產品1000多噸,遠銷昆明、福建、北京、上海等地,銷售額達3000余萬元;合作社社員發(fā)展到86人,其中殘疾人會員增至72人;安置殘疾人就業(yè)7人,實現戶均增收8500元;創(chuàng)造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崗位25個,戶均增收3000元以上;年用工3000人次。
擺榔鄉(xiāng)的張院香是合作社安置就業(yè)的殘疾人之一,除了在店鋪里銷售合作社的產品外,李海艷還把永艷山珍與郵政合作的快遞寄遞業(yè)務嫁接到張院香的店鋪里,每年能讓張院香獲取數千元收入。
“以前,我只用管好自己就好?,F在,我要為身后的社員負責。為了他們,我也要更努力。”合作社成立后的李海艷比以往更忙了,除了常規(guī)的營銷,她與技術人員還在摸索積累電商平臺的銷售經驗。“等有了成功的經驗就推薦給社員,讓大家多一條創(chuàng)業(yè)渠道。”李海艷說。
壓力的背后,是責任與擔當。“我深知,殘疾人的創(chuàng)業(yè)之路不好走,創(chuàng)業(yè)中一定會遇到很多難題,希望大家能夠堅定信念,不輕言放棄,活出自己的精彩。我也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讓更多的人關心關注殘疾朋友。”作為領頭雁的李海艷,希望更多殘障人士能開創(chuàng)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折翅亦做凌云雁。18年以來,從自助到助人,李海艷在奮斗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