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永昌米花團
保山,古稱永昌,歷史文化悠久,是一座南方絲綢古道上的歷史文化名城。永昌米花制作技藝是保山眾多傳統(tǒng)文化中的又一道獨特風(fēng)景。
米花由于其干燥耐儲存,吃法簡單多樣,是一種深受群眾喜愛、有著廣泛群眾基礎(chǔ)的本地特色食品,一直在傳統(tǒng)食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永昌炒米花有其獨特的特點,色白而不焦,米堅而不硬,泡著吃味香色美,干嚼酥香可口,做為保山的傳統(tǒng)食品,一直以來都以方便攜帶,吃法簡單,味道香酥受到廣大群眾的喜愛。吃時將切好的紅糖,連同米花放進碗里,沖入開水,用筷子或勺子攪勻,泡至柔軟時即可食用。與其它地方米花最大不同之處,永昌米花可以做成各種圖案精美、大小各異的米花團。
隆陽區(qū)永昌街道辦事處學(xué)府社區(qū)的高橋小組,一直是保山米花最出名的產(chǎn)地。追溯其最早的時期已無從考證,但是從有商貿(mào)往來的記錄中,高橋的米花就是做為著名的小吃和干糧廣為流傳。據(jù)《保山縣志稿》記載:小北門外,高橋、紅廟、海棠村等處農(nóng)民,制做米花人家甚多,并做成大小米花團售賣,尤以春節(jié)為盛。大米花團又大又圓,美觀大方,綴以各色花式,為家家戶戶歡度豐年第一景色。數(shù)量雖多,仍有供不應(yīng)求之時。其他村莊雖亦能制做,總不及高橋米花,泡、香、酥之特長。有詩詠之:“洗沙湯圓米花團,青松水仙紅春聯(lián),人人喜盼好年景,家家共樂艷陽天。”
高橋村施家是永昌米花制作技藝傳承最有代表性的一家,第一代傳人已無文字記載可考,第二代傳人施王氏,第三代傳人施錦林,第四代傳人施從有,第五代傳人施建寶。施從有,一位以爆米花為生的手藝人,15歲就跟著父母學(xué)炒爆米花,自開始做這行起就再沒有放下。三十多年來,米花炒飽了全家人的肚皮,炒走了施從有的青少光陰,也炒得了多少入世的智慧和哲學(xué),他的技藝和聲譽越來越好。
炒米花做為保山的傳統(tǒng)食品,有其獨特的食品制作技藝。蒸曬時要求嚴格把握技術(shù)要領(lǐng),蒸生了炒出的米花不膨松,過熟米花容易碎裂;曬時要厚薄均勻,勤翻,不能結(jié)團,不能暴曬,這樣才保證它的品質(zhì);炒制是整個制作的關(guān)鍵環(huán)節(jié),僅幾十秒鐘的炒制過程需要制作者精湛的技術(shù)才能把握精髓,火候要恰到好處才行,不然米花就夾生,或者大大小小,即難看又難吃。永昌米花制作工藝流程主要是:一是精選原料。制作米花前,精選上等糯米。二是淘米。將選好的糯米,手工淘洗干凈。三是泡米。淘好的糯米倒進水缸里浸泡12個小時。四是蒸米。用水浸泡后的糯米,上鍋悶蒸2.5至3個小時。五是晾曬、篩米。蒸好的米飯放置陰涼處晾48個小時,然后移至太陽下曬3至7天,邊曬邊將米飯全部弄散,米飯曬至8成干時用篩子篩選出顆粒均勻的米粒,直到米粒完全干透,才能做成炒米花原料。六是炒制。曬干的米粒在炒鍋上炒10分鐘,冷卻,就成為炒米花成品了。
永昌米花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米花茶是保山人逢年過節(jié),招待親友必不可少的一道甜品。家里來客人,泡一碗熱騰騰甜絲絲的米花茶,糖水進到肚腔,身子熱乎乎的,心里充滿溫暖的意味。永昌米花團更是別具特色,它脆、香、甜而不膩,將各種顏色的米花精心勾繪出花、鳥點綴的花文并舉、圖案多彩的大喜團,令人矚目,人們常把米花團作為寄托情思、象征美好意愿的吉祥物。大年三十前,選個“雙鳳頭”的大喜團端放中堂,猶如紅日東升,滿屋生輝,以示合家歡樂幸福;當(dāng)?shù)鼐用裆w新房子飄梁時做一個有“大吉大利”字樣的米花團擺放在客廳桌子上,寓意團團圓圓、大吉大利;為老人祝壽,選一個白鶴盤松或鑲有“壽”字的米花團,以表祝福。每一種吃法都是對人生甜蜜部分的詮釋。只有將這項技藝保護和傳承下去才能保護好地方傳統(tǒng)手藝,讓它不會因為歷史的變遷而消失。(文:隆陽區(qū)永昌街道提供,圖:楊磊)
責(zé)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趙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