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杏枝頭春意鬧——龍陵農村鄉(xiāng)風文明建設見聞
龍陵縣在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中,大力開展“五進農家(富進農家、學進農家、樂進農家、美進農家、孝進農家)、創(chuàng)綠色家園、創(chuàng)富裕新村”群眾性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推動鄉(xiāng)村文明“入戶到人”。全縣陸續(xù)開展鄉(xiāng)村文明歡樂行、道德模范評選、“最美龍陵人”“好兒媳”等主題實踐活動10多項,調動了群眾的參與熱情,全縣評出國家、省、市級文明鄉(xiāng)村(鎮(zhèn))21個,省、市、縣級文明單位72個,豐富了鄉(xiāng)村振興內涵。
文明新風漾山寨
陽春三月,走進龍陵縣龍山鎮(zhèn)楊梅山放馬場移民新村,記者看到,村民的家門口都有一個醒目的家訓牌。
放馬場是易地扶貧移民安置點,集中安置遭受山體滑坡威脅的何家寨、秧草洼自然村104戶446人,他們整體搬遷到交通便利、生產條件較好的放馬場定居定耕。水、電、路、網、排污管道、污水處理氧化池、文體活動場所等公共設施由政府統(tǒng)建,每戶宅基地占地159平方米,有磚混、磚木兩種房屋結構,一戶一院一正一廂一衛(wèi)(三格式化糞池)戶型,同時規(guī)劃了占地7畝的養(yǎng)殖小區(qū)給移民發(fā)展養(yǎng)殖業(yè),實現人畜分離。工程于2016年12月開工建設,移民戶已全部入住。建成了文體活動場所和文化墻490平方米,黨建展板132塊,種植綠化小灌木3380平方米、草坪1100平方米,樹木238棵,安裝垃圾桶32個、路燈、景觀燈85盞。組建了一支30多人的文體活動隊,堅持常年開展活動,豐富了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去年初,縣文明辦和縣鎮(zhèn)婦聯在放馬場移民新村開展了文明家庭創(chuàng)建活動,開展了“踐行好家訓、培育好家風”活動,每戶移民門頭上都掛上了不同風格的家訓牌,時刻警醒村民不忘家訓,以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約束行為規(guī)范,提升文明素養(yǎng)。村民段正軍家門口的家訓牌上寫的是:“誠樸、向上,尊老愛幼;勤勞、和諧,家和萬事興”。年過三十的段正軍和妻子在縣城開了一個早晚點飯食店,年收入達10多萬元,過上了好日子。談起奮斗的艱辛和收獲,他最大的感觸就是對家人要有責任和擔當,對他人要謙和誠實,對長輩要謙恭孝敬,對自己要嚴格律己。“這些道理都是祖輩教的,但以前是口口相傳,不注意保留,現在寫下來挺好,我和家人可以時時對照。”段正軍說。
“家和萬事興,百善孝為先。”村民陳付民說:“我的家訓是‘夫妻和,同心干,創(chuàng)家業(yè),事業(yè)興。’這是我的親身體會,無錢夫事百事哀。以前夫妻不和,手中沒錢,三天兩頭吵架,做事也得過且過。經村組干部多次調和逐漸轉變過來,現如今夫妻和,創(chuàng)家業(yè),事業(yè)興。搬遷到新村養(yǎng)殖了30多頭豬,50只土雞和旱鴨,種植了80多棵香椿和椿頭苞,全家每年有6萬多塊的收入,摘去了‘窮帽子’,過上了好日子。”
如今,走在放馬場移民新村整潔寬敞的村道上,路兩旁綠樹成蔭,鮮花盛開,一幅詩情畫意的美景。村民小組長陳國枝告訴記者,楊梅山距縣城5公里,有水泥公路相連。每到雙休日不少城里人駕車到這里購買山茅野菜、土雞、土雞蛋,域內的天乙寺香火旺盛吸引了眾多游人前來進香拜佛和游玩。而不少村民的家門上掛著的家訓牌,不僅成為告誡自己傳承家訓、規(guī)范道德養(yǎng)成的指南,也成為新村最“吸睛”的地方,得到了眾多游客的稱贊。如今,群眾的道德素質明顯提高,家家戶戶遵紀守法,尊老愛幼,講文明、樹新風蔚然成風,出現了寨泰民安鉚足勁兒奔小康的新氣象。
新文化塑造新習慣
在龍新鄉(xiāng)勐冒社區(qū)廖家寨文化廣場上,寨里的“草根劇團”正在排練文藝節(jié)目,數十居民有的在打乒乓球、籃球,有的在圖書室里讀書看報,有的在健身器材上活動筋骨。兩位滿頭白發(fā)額上淌著熱汗的老倌、老奶悠閑地在健身器上鍛煉,老奶說:“文體活動中心就在家門口,參加文體活動很方便,我和老伴每天都到健身場活動筋骨,有時也參加老年文體活動隊的活動,身體硬朗了,心情舒暢了,越活越年輕了,真是趕上了好時代。”
2012年,廖家寨整合項目資金125萬元,建成了占地4795平方米的文體活動場所,內有圖書室、電教室、村情展室、籃球場、健身場等設施。廣場上幾乎每晚都有球賽和廣場舞活動,文體活動中心成為廣大村民的精神家園。
寨黨支部書記廖放發(fā)介紹,我們在開展“五進農家”活動的同時,著力扶持寨里的“草根劇團”,為他們添置了演出服裝器材,把舞臺建在群眾家門口,由群眾擔當主角,傳播最樸實的鄉(xiāng)土文化。群眾中的民間文藝人才,自編自導小戲、快板、歌舞,融合向善、孝親等傳統(tǒng)文化,寓教于諧、寓教于樂,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溫潤社會關系,把文明新風種進了農民的心田。劇團編創(chuàng)了一批反映寨里新人新事新氣象的文藝節(jié)目演出,演的都是身邊人身邊事,很有溫度,讓廣大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養(yǎng)成文明向上的良好習慣。
村民廖忠陽和寨里的許多青年人一樣,每天勞作后,都會到寨里的圖書室看書,累了就看看村民打球、打歌、下棋,廖忠陽告訴記者,家門口的精神樂園讓農家生活不再單調。過去廖家寨的文體設施很簡陋,只有一個“草皮歌場”,文化室存書僅200多冊。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村民“求樂、求知、求技”的愿望反而更加強烈。每次送文化下鄉(xiāng)活動,總嫌“沒過癮”。鄉(xiāng)親們都會這么說:希望你們常下鄉(xiāng)多來廖家寨。
農民追求新素養(yǎng)
傍晚的勐糯鎮(zhèn)海頭社區(qū)文體活動中心一片熱鬧景象,村民們有的在打球,有的在跳廣場舞,有的在閱覽室里讀書看報,有的在電教室里聽科技課。“以前,我對電商知識了解得太少,通過這次培訓學到了不少新知識,對開好網店信心更足了。”剛剛聽完電子商務課的村民段改仙信心滿滿地說。“這期電商培訓班有100多村民參加培訓,學員的學習熱情可高了,眼下‘上網’找信息,‘電商’做生意,‘手機’來種田,‘網銀’來結賬,成為青壯年農民的標配,不熟悉網絡兩眼一抹黑,只能做新時代的‘睜眼瞎’,生產生活都不方便。”村民蔣艷梅接過話茬。
社區(qū)主任閆增富告訴記者:“沒建文體活動中心時,群眾沒有多少文化娛樂,晚飯后要么在家里看電視,要么搓麻將、甩‘老K’,少數村民賭博、酗酒,業(yè)余生活很單調乏味?,F如今,業(yè)余生活變得豐富多彩了,村民們積極參加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體活動,各種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班成為人氣最高的地方,爭做懂科技、會管理、善經營的‘新農人’是廣大村民的新追求。我家4個勞力都是科技培訓班的???,每人都掌握了3至4門實用生產技術,把掌握的先進技術應用到生產實踐,發(fā)展種養(yǎng)加工業(yè),每年有20多萬元的收入呢。”
社區(qū)總支書記彭春鋒說,鄉(xiāng)風文明的根本任務是提高農民素質。平時社區(qū)干部利用文體活動中心這一載體,經常組織學習、培訓、娛樂、評選“好兒媳”“五好文明家庭”等活動,著力營造和諧友善積極向上的氛圍,提高村民的道德素養(yǎng)。文體中心不但可以“富腦袋”,也可以“富口袋”,通過學科技用科技村民的收入增加了,生活富裕了,搞封建迷信、酗酒賭博、打架斗毆的少了,守禮儀、講誠信、學文化、學科技的多了,海頭社區(qū)多次被評為省級文明村。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