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代,我們交公糧
人生是場旅行,過往的場景在代與代之間各有不同。譬如說那個年代我們交公糧,那叫一個熱火朝天,80后們沒有經歷過,經歷過的我們這些50后正在變老,于是用文字寫下來,與同代人一起回憶曾經的時光,也讓后來人了解那段屬于我們那一代人的歷史。
那是“隊為基礎,三級所有”的集體所有制年代。只要是生長在農村的人,交公糧是刻骨銘心,現(xiàn)在回想起來,還有幾分振奮和熱血沸騰。畢竟,那是農民對國家的奉獻。
交公糧是在秋收以后,谷子割了,玉米收了,農村第一件事就是先把公糧交了。從大處講,是愛國,沒有人會為交公糧而抵觸,打心眼里認為交公糧天經地義。從小處講,隔壁鄰舍看著你,要是哪家不交公糧或沒有完成任務數,就會說這是什么人,國家公糧都不交?還有生產隊也管著你,公糧任務沒完成,布票、肉票、肥皂票也會暫時扣著不給你,反正是丟人的事。
交公糧如此積極,并非農村都是豐衣足食,步入“小康”。當時的農村有很多人家口糧是不夠吃的,特別是到了四、五月份,斷糧的人家比較多,新糧又沒成熟,于是東挪西借度饑荒,自留地里的玉米要熟未熟就撇了下來,用手磨拉了后吃面湯充饑。或者到低熱河谷的灣甸壩、柯柯壩借糧,因那里的谷子熟得早,有的還是雙季稻,先借了來吃著,到自家的谷子分到家后再還上。生產隊的儲備糧也派上了用場,但要借給誰家多少,必須經隊委會集體討論決定,隊長也不能擅自作主。即使是這樣,到了秋收新谷收回后,交公糧一樣的積極踴躍,不會說不交或少交。
公糧也叫“皇糧”,是國家以實物征收農業(yè)稅的最主要方式。
“皇糧”可謂歷史悠久,有記載的是始于夏商周時期(公元前2070-1300年),分別采用貢法、助法、徹法征收,即“夏后氏五十而貢,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畝而徹”,是最早的農業(yè)稅征收辦法;到了春秋時期,魯國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實行按畝征稅的“初稅畝”制度;自魯國之后,楚國、鄭國、晉國等國家也陸續(xù)實行了稅畝制;到了漢代,“初稅畝”叫“租賦”;唐朝稱“租庸調”;民國時期叫“田賦”。不管是那個朝代,都是封建制國家,皇帝是最高統(tǒng)治者,所以又稱“皇糧”。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推翻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過往的“皇糧”稱之為公糧。全國各地建立糧站系統(tǒng),縣級有糧食局,鄉(xiāng)鎮(zhèn)級建有糧管所,對糧食實行統(tǒng)購統(tǒng)銷。那時的人民公社相當于現(xiàn)在的鄉(xiāng)鎮(zhèn)。每個公社下面有好幾個生產大隊,生產大隊下面又有好幾個生產隊。生產隊是最小的核算單位,領導班子就是隊委會,有隊長、會計、出納、保管員和記分員。一家一戶則是這個大家庭的成員,生產隊長負責安排生產,會計和出納負責管理財務和物資,還負責算出社員年終應分得的糧食和錢。生產隊的糧食首先是要拿出一部分上交公糧,然后留足種子糧、儲備糧和飼料糧后,才按生產隊人口和工分數分配口糧到戶,這就是“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當時有首歌這樣唱:“公社是棵常青藤,社員都是藤上的瓜。瓜兒連著藤,藤兒連著瓜,藤兒越壯瓜越大。”形象的說明了社員與公社的關系。
生產隊每年要交多少公糧,由生產大隊統(tǒng)一計算和核定到生產隊,生產隊根據下達的任務數核定到戶,人口多的戶要完成公糧多達上千斤,少的戶也有三五百斤,曬干揚凈后交到糧管所,隊里根據所完成數量記給工分。公糧一定五年不變,不會因豐年而增,也不會因欠收而減。每年秋收以后,谷子分到家了,就想著盡快曬干揚凈后完成上交公糧的任務數,用那時新聞報道中的用語就是“干部群眾踴躍交公糧,支援國家社會主義建設。”
交公糧首先要曬干,然后揚盡。曬糧需要場地,當時還沒有用水泥鋪成的地面,僅有少數人家的院場是用石灰、碎石和沙子拌合錘成的“三合土”。多數人家的院場是土面,容易起灰,就用竹篾編成的攤笆曬谷子。一張攤笆可以曬一百斤谷子,將谷子倒在攤笆上,用耥耙均勻攪開,曬一會又先后提起攤笆四個角,將谷子攏到攤笆中間,再攪開,一天這樣反復好幾次,只到太陽偏西才撮起裝進竹籃里,第二天再挑出來曬。天氣晴好的時候,曬干一場谷子也要三天。
交公糧大多是集中在秋收以后兩三個月內,糧站里每天都是人擠人。白天要勞動,交公糧大多是一早一晚,所以早晚人特別的多,也就特別的擠,排隊是常事。特別是早上,都希望能盡快交后回家趕上生產隊出工。而下午雖說不像早上那么緊,但有的是收工回來沒吃飯就先去上公糧了,誰都希望自己的糧能夠一次驗收合格。所以,好不容易排隊輪到自己了,看著驗糧員在驗自家的谷子時就特別的緊張,眼睛只盯著驗糧員,看他的表情,聽他怎么說,一旦聽說合格了就頓感輕松,還有種自豪感。驗糧員會撕下一個單子,在上面寫上驗糧員的號、簽上名,壓在你的谷子上,這時你就挑著谷子去過秤稱就行了。
驗收不合格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谷子揚得不干凈,還有少量癟谷或稗籽;一種是曬干不夠,沒達到標準。揚不干凈還好辦,糧管所有曬場,也有風箱,可以再揚,揚干凈了就行,用不著再挑回去。曬干不夠就麻煩了,雖然說可以在糧管所的曬場上曬,但糧管所的曬場往往不夠,因驗收不合格需要再曬的也多,必須等著場子閑下來時才得曬。家近的就直接挑回家再曬,曬好了還要再挑來,還不一定過得了關,往返周折,既勞心也勞力。
糧管所每年都有幾個固定的驗糧員,驗糧時就用牙咬,硬而脆的是合格的,軟而綿是曬干不夠,是不合格的。我們交糧時,都要自己先試“驗”,認為干夠了才挑去的。即使是這樣,到了糧管所,被要求挑回重曬也是常有的事。人們也不敢得罪驗糧員,因為曬得干與不干,合格不合格,就他一句話,說干不透就是干不透,你多說也無用。但人們就是不死心,如果驗糧員咬了幾顆后說干不透,就會立即請求再咬幾顆看看,說應該是干透了,曬了幾天幾天了之類的話。后面的人等不得了,就趕緊說“咬我的,咬我的!”結果成了笑話。也有因什么事情或說錯了什么話得罪了驗糧員,一看是你,就整你一下,即便谷子是干的,他也說不合格,要你挑回去。聰明的會另請一個人幫挑去重新驗,結果又驗收合格了。
人們都說驗糧員死板,其實是責任所致。驗糧員責任重大,如果把關不嚴,讓沒曬干的稻谷進了庫,就會發(fā)霉,影響全倉,這也使得驗糧員對稻谷的驗收近乎苛刻。后來有了一種測試干濕度的儀器,比驗糧員還死板還要苛刻,說達不到標準就是達不到標準,儀器上顯示的,講都無法講,驗糧員也不用得罪任何人。人們這時又說,還是驗糧員有人情味,偶爾還可以變通一下。
公糧大多是分到戶自行曬干揚凈后去交,生產隊也會留一部分統(tǒng)一曬交。我們生產隊有一塊“三合土”曬場,主要就是用來曬公糧、儲備糧、飼料糧等。麥收時又是打麥場,晚上是孩子們的游樂場,有時也在上面放電影或是演劇,類似于現(xiàn)在的文化廣場。我是生產隊的物資保管員,曬公糧是主要任務之一。隊里會安排兩個人與我一起負責曬谷子,每天將谷子挑到曬場上,太陽偏西了又收攏在場子上,蓋上攤笆或塑料布。曬干了,通知隊里男女青年來用風箱揚谷子,揚好還要負責挑到糧管所去交。本來曬三天就可以了,我們要多曬一天,所以,這種集體去交的公糧一般不會有交不掉的。后來,農村實行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交公糧就成了一家一戶的事。再后來,不用交公糧了,原來的三合土曬場成了寨子中唯一的停車場。
我們屬于達丙公社,這是一個很大的公社,地廣人多,糧管所占地也比其它鄉(xiāng)鎮(zhèn)的糧管所大得多,分兩個院子,每個院子都有很大的場子,場子周圍就是倉庫。當時手扶式拖拉機都還沒有完全普及,交糧時多是用竹籃挑,一般一人挑一百斤。也有用雞公車的,谷子裝在麻袋里,一人可以拖兩三百斤。當公糧驗收合格,過秤后還要自己挑到谷倉里。谷倉的門窄而高,堵倉門的是一塊一塊木板,根據倉內谷子多少逐漸往上加,倉口也隨之增高。倉口外用木板斜達一橋,走上木橋,到達倉口,將谷子從上往下到。裝滿一倉,封上倉門,再裝另外一倉。
2005年12月29日,第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通過決定,自2006年1月1日起廢止《農業(yè)稅條例》。為紀念這一歷史性事件,2006年2月22日,國家郵政局發(fā)行了一張叫做《全面取消農業(yè)稅》的80分紀念郵票。也就是說,國家免除了延續(xù)了四千多年的農業(yè)稅。數億農民告別了“皇糧國稅”時代,不但不要交公糧,國家還發(fā)給糧食補貼,這只有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新中國才做得到。因為只有在經濟迅猛發(fā)展,國力明顯增強的條件下,國家才具備了取消農業(yè)稅的條件,才不會因免除農業(yè)稅而影響國家發(fā)展的能力。
我們這一代人,總體來說是幸運的,經歷了物質匱乏的年代,“食以野菜充饑、穿以補丁為榮”,有著清貧而快樂的青少年時期,也有過多年上交國家公糧的生活體驗,更經歷了國家改革開放、走向富強的全過程,是參與者,更是見證人。祖國日新月異的發(fā)展,這樣的變化讓我們驕傲。特別是國家廢除了執(zhí)行了幾千年的農業(yè)稅,農民不再交公糧,讓我這個曾經是農民,當過幾年生產隊保管員的人來說,真是感慨萬千。(高 黎)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