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點力所能及的小事”
——寫在楊會春家庭獲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殊榮后
12月12日,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表彰大會在京舉行。來自騰沖市的楊會春家庭作為全國文明家庭代表參加了表彰大會,并受到習近平總書記的親切會見。楊會春家庭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家庭。
而就在她的家庭榮獲該殊榮之前,記者就曾為她感人的事跡采訪過她,那是2015年12月13日。
時隔一年再次見到記者的到來,楊會春的第一句話便是:受到了這么大的一項榮譽是我做夢也不敢想過的,我是一個經(jīng)歷了新舊社會兩重天的過來人,如果不是共產(chǎn)黨,就沒有我的今天。作為一名黨員,我必須聽黨的話,只有用行動來證明才能回報黨的恩情啊……
從若干榮譽證書中拿出由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頒發(fā)的“全國文明家庭”榮譽證書,冬日的暖陽下,楊會春的臉上顯得平靜安詳。與放在紙箱里那些大大小小的各種獎狀相比,這份榮譽是對她60年樂善好施的最高回報。
家風淳樸,事跡感動周遭
采訪前,騰沖市芒棒鎮(zhèn)宣傳干事告訴記者:“你們要采訪的對象家里去年才蓋了新房。說實話,這是在各級政府的關(guān)心幫助下建蓋起來的。老人家一輩子樂善好施,不知內(nèi)情的外人沒準以為她一定很富有,可事實上,她家是這村中最困難的一戶,她本人也要靠低保救濟,奇怪嗎?一個87歲高齡的困難低保戶在60多年的時間里博施濟眾,愛走四方,這些背后應該與她淳樸的家風是分不開的。”
政府送來的5萬多元補助款加上自家七拼八湊借來的錢最終讓四面透風的籬笆房變成了磚木房,這小小的四合院終究像一個家了。雖然家庭困難,侍奉母親的二兒子楊明懷從來沒有對母親的所作所為有過半分的抱怨。他對記者說:“在過去的60多年里,老人家已不知做了多少雙鞋墊托人送到部隊,也曾無數(shù)次的為那些比我們困難的人捐過款,這些她沒求過半分回報,就因有這樣一位‘博施濟眾,愛走四方’的母親,我們深受感染且一直在無聲的支持著她。”說完,楊明懷指著堂屋里被一張張獎狀塞滿的一個紙箱讓記者看,記者抬眼便可看到里面有“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感恩之星”“最美母親”“向楊善洲學習先進個人”“最美騰沖人”……這些與眼前這個一身粗布大褂、慈眉善目的老人聯(lián)系到一起,心里不由得升起一種無邊的崇敬。是的,在這樣一個天地悠遠的山區(qū)小村,一個農(nóng)村婦女并不需要用“秀”這個字眼來為自己搏取什么,她的所作所為,其實完全出自她的本真……
兒子能夠理解自己的所作所為這讓楊會春很寬心,可兒媳呢?
雖然抱有種種擔憂,但老人家卻自始至終沒有停下過助人為樂的腳步。直至有一天,得知老太太有這種想法的兒媳笑著對她說:“媽,您喜歡做什么就做什么吧,行善積德這是好事,我們非但不會干涉您,只要力所能及我們還會幫助您。”
在記者面前,老人顯得安詳與平和。楊會春也許不曾想像過,這樣的理解和支持其實得益于自己的言傳身教,如若沒有這樣的家庭,也就不會有后邊的故事了。
勤儉節(jié)約,只為幫助別人
一直捐款,但捐款者生活卻很艱難,如若不親眼目睹,你也許不相信。
張家村村民委員會的范興紀指著新修的宅院告訴記者,此前老人一家連圍墻都沒有,院子和屋里都是高低不平的泥地,低矮的三間房三面砌的是土坯墻,中間用籬笆隔開,屋內(nèi)沒有一件象樣的家具……
“你不是也很困難嗎?為什么還要出手幫助他人?”記者試著詢問老人。
“當年要不是來了解放軍,我恐怕早就不在人世了。”回憶起往事,老人已是淚眼婆娑。老人告訴記者,她一家早年從大理過來,父親是個石匠,平時就靠給人打磨、鑿臼養(yǎng)活家人。1946年,她一家來到了芒棒鎮(zhèn)的張家村,沒有落腳處,把村中的一個破廟掃一掃便住下了。此后,這破廟就成了家。三年后,父親因病故去,全家人從此沒了依靠,是母親拉扯著他們飽一頓、饑一頓好不容易熬了過來。老人說,她清楚地記得那是1949年入秋后的一個夜晚,天上不停地下著雨,全家人又冷又餓擠在一塊盼著天明。或許餓得太久了,以至后來她的眼前竟出現(xiàn)了幻覺,看見一家人圍在一起吃著白米飯,喝著熱氣騰騰的湯。事后有人告訴她,那是人將餓死時才會出現(xiàn)的幻覺。可她不覺得,因為這樣的幻覺在她眼前經(jīng)常出現(xiàn)。如若不是一年后來了解放軍并進行了土地改革,讓她家有了自己的土地,一家人或許還真成了餓殍……“那樣的日子,真是不可以再重演了……”老人叨叨著,仿佛又回到了過去,繼而堅定地說,是共產(chǎn)黨讓她有了做人的尊嚴。常言道,吃水不忘挖井人,我既是黨的人,就該記著報恩,聽黨的話。作為一個農(nóng)村婦女,我沒有其它本事,可兄弟姐妹處在困難的時候我們拉一把,這點覺悟我還是有的。
聽老人說話,你會覺得時光在倒流,拋開這一切再回望老人的一生,你又會覺得老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在情在理,你也不難理解為什么老人寧可省吃儉用也要幫助別人的原因了。
熱心公益,30年默默奉獻
因為是黨員,老人年輕時經(jīng)常會參加一些會議。而每次開會,她都不會忘了把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的相關(guān)情況向上級逐一反映,久而久之鄉(xiāng)親們都在心里感激她。30年前,她代表公社來到當時的保山地委開黨代會,穿著樸素、時任地委書記的楊善洲給她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那次會上,楊書記說共產(chǎn)黨員要好好為人民打算,我當時就下決心,作為一個普通黨員,沒什么大的本事,向楊書記學習學不來,那就做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
開會回來后,有一手針線絕活的她立馬就想到了為駐地官兵做鞋墊。“我那時就想啊,這解放軍為了保護我們每天摸爬滾打該有多辛苦。衣服臟了沒人洗,襪子破了沒人補。身在農(nóng)村,我顯然無法幫助他們,但我可為他們做鞋墊呀。如果每天能換一雙干凈的鞋墊,他們的腳或許會少遭一點罪……”
從萌生想法直至后來,這一干,就干了整整30年。30年里,老人究竟為官兵們做了多少雙鞋墊已經(jīng)難以統(tǒng)計,只知道在還沒有縫紉機的那個年代,做鞋墊,幾乎占據(jù)了她所有的業(yè)余時間,而每次做夠五十雙,她都會親自送到縣婦聯(lián)去,且每次送去,她都對公家人說,是一個叫陳海昭的人讓她幫忙送的。
做鞋墊要買布、買針線、打漿糊,四五十雙鞋墊對于30年前的老人一家來說可是一筆不小的開銷。“那時家里連吃飯都困難,只能吃一些山茅野菜,母親用節(jié)省下來的錢,買布、買針線,在昏暗的煤油燈下每天做到很晚才睡。”楊明懷告訴記者。為能多掙點錢買布、買針線,每年入冬,母親都會帶上耙子、彎鉤、繩子,到山里去抓松毛。冬天到山里抓松毛的人很多,為能趕在大家的前面多抓一些,她都會早早起床,帶上一個冷飯包、一壺水便匆匆上路了,且一去就是一整天。“我清楚地記得,有一年,母親為抓松毛,把手都抓爛了。”楊明懷說:“松毛一大車才20塊錢,可母親一個冬天能掙1000多元。”
農(nóng)閑時節(jié),老人還會把自己平時做下的鞋拿到集市上去賣,賣了錢再買布回來做鞋墊。一雙布鞋的錢能換回兩尺布,可以做好多雙鞋墊。為了省錢,做鞋墊的線都是老人自己把竹麻剝了皮,再經(jīng)過煮、錘、洗做成的。
30年來,官兵換了一撥又一撥,可一包包鞋墊仍會不時通過郵局寄過來。到底是誰為大家做的鞋墊?這成了駐騰部隊官兵們心中的一個謎。
2012年7月28日,在媒體記者的幫助下,埋藏在騰沖猴橋邊防檢查站官兵心里近30年的謎底終于揭開了,30年如一日,給他們做鞋墊的人原來是張家村一位叫楊會春的老媽媽。
注重家風,潛移默化做榜樣
楊明懷告訴記者,對母親的行為他與愛人都從未說一個“不”字。為什么?因為,在他與兄弟姐妹們的眼里,母親是這世上最最了不起的人。在父親早逝的情況下,母親能把他們?nèi)坷洞?,了不得。換成是他們兄弟姐妹任何一個與母親調(diào)換,他們未必有這個能耐。母親也隨時教導他們,只要有能力都應該盡力幫助別人,因為有比我們還困難的人……
今年60歲的楊明懷聽村里人說,1958年生活困難時,張家村絕大部分人家都在鬧饑荒,當時大哥、我和大妹三個人幾乎每天都吃不飽,但聽到鄰居家的孩子餓得哇哇直哭時,母親竟悄悄地把家里僅有的5斤糧食送給了鄰居,且送去時還不說是自己給的,是公社叫她轉(zhuǎn)送的。
在生活中,楊會春會時常教育孩子,要學會感恩、身邊總會有需要幫助的人。她的長子楊明恒在母親的感染下也熱心公益事業(yè)。他放下自己在城里的工作,在農(nóng)村建設過程中主動回村參與新農(nóng)村建設并被群眾選為新農(nóng)村理事會會長,主動協(xié)助鎮(zhèn)村干部做好村莊規(guī)劃和群眾工作,身先士卒,臟活苦活搶著做。由于他為人公正厚道,經(jīng)常一言兩語就能化解矛盾糾紛。在大家眼里,楊會春家庭雖然貧窮,但是一直都是熱心公益、樂于助人、是一個其樂融融的大家庭。
在兒女們看來,老人一生性情溫和,即便是人民公社時期當社干部時也是那樣的溫良謙和??稍谀承┦律希瑓s又特別的倔強,尤其是她認定要做的事,任何人也勸不了,且一定要做好,如再苦再累也不會忘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在老人的潛移默化下,子女們也時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要學會幫助、諒解別人,在有能力的情況下力所能及的多做一些奉獻。
示范帶動,她是山村的好榜樣
評選才揭曉,小村就炸開鍋了。
楊會春說:真想不到,這是天大的榮譽啊!
村民楊金才說:“在電視上看到后我們都替她高興,這不僅僅是他們家的榮譽,也是全村乃至全鎮(zhèn)驕傲的事情,楊會春家庭榮獲全國文明家庭是實至名歸。這不,茶余飯后的年輕人們都在談論這件事。
楊明凱接道:“我家就住在她家旁邊,對她家的情況十分了解,她家雖然不富裕但多年來一家人和睦相處、團結(jié)鄰里、熱心公益。多年來她默默的做了許多好事,大家都看在眼里,也深深受到影響,爭相先向她學習,現(xiàn)在時常有人義務清掃巷道,家人間、鄰里間也少有爭吵了,她是我們的榜樣。”
張家村黨支部書記番體相告訴記者,楊會春老人的事跡他是親眼目睹的,也是令人感動的,先前在其影響下村里的人習慣了彼此幫忙、互相照應,還經(jīng)常組織小學生到老人家里開展感恩教育主題活動,用老人的故事教育每一個孩子,讓他們從小就懂得知恩、感恩、報恩?,F(xiàn)在借著這次其獲得全國文明家庭的機會,村里號召全村黨員群眾積極向她家學習,下一步他們將通過開展“好家風、好家訓”評選活動來弘揚良好家風。
臨行前,老人把我們送到門口,再次重復能得到這樣大的一個榮譽,是自己不敢想過的話,她說現(xiàn)在雖已87歲了,但只要有能力她還會把該做的事做下去…… (字相禹 馬學語 楊家瑞)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錢秀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