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寨面貌日日新 男女老少笑瞇瞇
——龍陵縣三臺山村的整村脫貧之路
本網訊 “國家政策暖民心,資金扶貧到農村。頭等大事先修路,條條村道都變新。往日泥濘路難走,如今平坦過家門。”“自從來了扶貧隊,村寨面貌日日新。國家扶持民努力,共建文明新農村……”這幾首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順口溜”是龍陵縣龍江鄉(xiāng)三臺山村民自編自唱的“山歌”,道出了廣大村民的心聲。3年多時間,這個曾經龍江鄉(xiāng)最貧困的小山村,在龍陵縣人大的鼎力幫扶下,用創(chuàng)新和勤勞取得了整村脫貧的驕人成績。
量身定制 精準施策
“七坡八梁十二洼,洼洼有人家,多則十多戶,少則七、八家”是三臺山村人口居住和地形特點的最形象概述,該村7個村民小組245戶1087人,零星地分布在一個個深山溝里。
縣人大主任李維用帶領扶貧工作組入村后,通過走訪群眾、深入調研,采用“432221”精準識別工作法,即:四看(看房、看糧、看勞動力強不強、看有無讀書郎)、三問(問農戶、問鄰居、問村組干部)、兩算(算準收入賬、算好支出賬)、兩會(貧困戶初評會議和終評會議)、兩公示(對初定貧困戶名單和正式名單分兩次進行公示)、1平臺(進入精準扶貧大數(shù)據管理平臺),最終確定了18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同時,制定了精準扶貧“作戰(zhàn)圖”,每一戶的貧困致貧原因,聯(lián)系方式,包戶人員及脫貧計劃都一目了然。
緊扣脫貧、摘帽、增收3個主要目標,不斷創(chuàng)新扶貧工作機制,對產業(yè)類制、群眾需求,精準施策,制定幫扶計劃。實施了“321”工程,即:種好“三棵樹”(核桃、茶葉、紅花油茶),修好“兩條路”(勐柳至三臺山村委公路、三臺山村委至黃草山至豆腐塘河公路),建好“一所完小”(三臺山村小學);念好“山字經”,作好生態(tài)文章,走特色產業(yè)脫貧之路。
駐村扶貧工作組先后3次組織村民到騰沖、碧寨等地考察學習紅花油茶、核桃種植及黃山羊養(yǎng)殖技術,舉辦實用生產技術培訓班21(期)場,培訓村民1000余人次,使每戶村民有了1到2名掌握了1至3門實用生產技術的科技“明白人”。同時,引進了龍陵縣松山龍魁茶業(yè)有限公司,以為村民提供種苗、專用肥和種植技術,產品包收購的方式,種植珍稀白茶756畝,構建起“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yè)鏈。全村種植核桃2214畝、茶葉950畝、草果880畝、紅花油茶1887畝、椿頭苞200畝,黃山羊存欄200余只,實現(xiàn)了貧困村有一個主導產業(yè)、戶有一條致富門路、勞動力掌握一門致富技能的目標。出現(xiàn)了貧困戶有人幫,弱勢群眾有人扶,家家手捧“聚寶盆”,戶戶會念“致富經”的景觀。去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6547元,18戶立卡戶有13戶摘去“窮帽”。
修筑致富路 群眾得實惠
3年前,三臺山村村寨道路坑坑洼洼難行走,晴通雨阻是常態(tài),有的村寨過的還是“吃水貴如油,半年有水半年荒”的日子。縣人大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著力破解制約三臺山村發(fā)展的瓶頸問題,協(xié)調資金470萬元先后完成了勐柳至三臺山村委會9.6公里和勐柳壩至勐柳街1.3公里道路硬化;投資6萬元架設便民橋2座,解決了5個自然村的通行條件;實施了總投資600多萬元的豆腐塘河和黃草山兩個自然村新農村建設、黃草山人畜飲水、村組道路改造、村衛(wèi)生室、文體活動中心等項目,基本實現(xiàn)了水、電、路、網“四通”,改善了生產生活條件。
李維用告訴記者,在全面完成水、電、路、房、網等基礎建設的基礎上,實施以“五改”(改路、改水、改廁、改圈、改垃圾堆放)“四通”(通路、通電、通水、通網絡)整治“五亂”(柴草亂碼、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潑、畜禽亂跑)為主要內容的環(huán)境衛(wèi)生整治活動,全面改善了村莊面貌。在黃草山寨,立卡貧困戶范有祿正忙著把自家林中放養(yǎng)的土雞、種植的草果等農產品裝車外運。他告訴記者,過去只有一條便道與山外相通,每到雨季泥滑路爛難行走,賣農產品買農資靠人背馬馱。自從水泥路修到家門口,黃草山寨33戶村民戶戶購置了摩托車,有農用車10多輛,生產生活都方便了??h、鄉(xiāng)包村幫戶干部為寨里協(xié)調了產業(yè)項目資金,招來“財神”種植珍稀白茶,寨里的貧困戶有的養(yǎng)殖黃山羊、土雞,有的種植草果、茶葉,有了穩(wěn)定的收入。
三臺山村采取“公司+專業(yè)合作社+基地+農戶、社員戶帶貧困戶”發(fā)展模式,成立了茶葉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和草果種植專業(yè)合作社,發(fā)展社員戶146戶,吸納貧困戶加入到產業(yè)鏈上,戶均增收4200多元,實現(xiàn)了貧困戶有增收項目。形成了貧困戶跟著新型經營主體走、新型經營主體帶著產業(yè)走、產業(yè)帶著貧困戶走的產業(yè)扶貧新格局。
“收入多了,日子就好過了。”過去一貧如洗的豆腐塘小組村民范發(fā)剛現(xiàn)在已經有了自己的收入賬本:常年在騰沖一家木材廠打工收入3萬多元,剔除個人開支,凈掙2萬多元;5畝草果、6畝茶葉年收入8000多元,出欄畜禽收入3000多元;全家總收入4萬多元,人均1萬多元。“小康不是夢。有黨和政府的好政策,加上全家人勤耕苦作就能過上好日子。”范發(fā)剛說。
“富口袋”更要“富腦袋”
“等靠要的思想要不得,不能老把眼光放在自己那一畝三分地里。”今年42歲的陳壽順肢殘造成家庭貧困,一度時期靠政府救濟過日子。后來,經過村干部的不斷引導和鼓勵,讓他扭轉了等靠要的思想,開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經人介紹,陳壽順進入縣城一家木材廠打工,輪休時回家?guī)蜕掀拮右话?。妻子在家種植了2畝珍稀白茶、3畝草果、12畝核桃、7畝油茶,飼養(yǎng)著5只羊、4頭豬、100多只土雞,兩個孩子一個上初中、一個讀小學。如今,陳壽順一家不僅脫貧了,還琢磨著如何致富。
駐村扶貧工作隊長坦言: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讓不少山區(qū)群眾安于現(xiàn)狀,加上過去多采用送糧、送物、送錢等扶貧方式,使一些貧困農民養(yǎng)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志不立,窮根難斷。“不僅要富口袋,更要富腦袋。”只有思想脫貧才能實現(xiàn)最根本脫貧??h人大時時把改變村民的思想觀念放在首位,要求駐村工作隊員指導掛包村加強基層服務型黨組織建設,為村民普及各類惠農政策、知識,拓寬其致富思路,增強致富信心,扎實開展扶貧開發(fā)與基層黨建雙推進工作。
以鄉(xiāng)風文明建設為著力點和突破口,在全村開展“摒棄等靠要、擺脫精神貧困”的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活動和“整治居住環(huán)境、摒棄生活陋習、培育文明新風”專項行動,逐步探索出一條以精神扶貧助推脫貧攻堅的新路子。針對三臺山小學教學樓為D級危房,雨天屋漏雨、晴天房進風的實際情況,在縣人大的協(xié)調下,投資330多萬元新建了教學樓、學生宿舍樓。同時,出資5萬元設立了三臺山完小教學質量考核獎勵基金和優(yōu)秀學生獎勵辦法。
三臺山村通過以改房、改路、改水和美化庭院等村容村貌環(huán)境綜合整治,不僅幫助貧困戶解決了住房雜物堆放、人畜居住不分等實際問題,還最大限度減少了因病致貧返貧的惡性循環(huán),同時也極大地提升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信心和動力。“以前是晴天灰滿桌,雨天泥裹腳,糞草墻角堆,臟水灑地潑。如今享福啰,住的是磚瓦房,走的是水泥路,喝的是自來水,做飯點燈用沼氣(電),屋頂上有太陽能,天天能洗熱水澡,戶戶有經濟園,農閑時到文體活動中心唱歌跳舞或學習文化科技知識,這日子跟城里人差不多。”年過花甲的豆腐塘河村民陳菊香發(fā)自內心的一番感嘆,道出了新農村建設的好處。
村主任范學文介紹:2014年11月,豆腐塘河村民小組在項目資金助推下開展了新農村建設,帶動群眾投資150多萬元,鋪筑了寬4米、長2100米的水泥村莊主干道和2300余米的入戶路,建成了占地1.5畝的文體活動中心,修建了3個蓄水池,架設了自來水入戶管道,47戶村民戶戶建起了衛(wèi)生廚、廁、圈和沼氣池,每戶還建成了3至5畝的經濟園,成立了一支20多人的文體活動隊。“過去的豆腐塘寨,道路坑坑洼洼難行走,廁所露天在村口。新農村建設使豆腐塘寨出現(xiàn)了老人走路不怕跌,‘笑瞇瞇’;兒孝媳賢家和睦,‘笑瞇瞇’;小伙子娶媳婦不用愁,‘笑瞇瞇’;文化大院里娛樂多,‘笑瞇瞇’;華僑回家看變化,‘笑瞇瞇’。其實,這也是三臺村的變化。”范學文說。(雷華 黃正寬)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姜永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