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沖市移民安置與精準扶貧雙推進
庫區(qū)移民安置與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搬遷安置相結合,并同步推進實施,從而完成了19個村民小組311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的搬遷安置工作,一步到位地改善了庫區(qū)移民的居住環(huán)境和基礎設施條件,提高了移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實現了提前4年脫貧的目標。這是騰沖市5年來在移民安置工作中精準扶貧所取得的成果。
科學謀劃重實施,創(chuàng)新機制成效顯。騰沖市對三岔河水電站庫區(qū)移民實行就地后靠安置,讓廣大移民群眾離土不離鄉(xiāng),并保持原有的社會關系結構和民族風俗特色。按照移民法規(guī)政策和新農村建設的要求及標準,騰沖市在水庫周圍共規(guī)劃建設移民安置點10個,水、電、路、通訊、廣播電視、排污、綠化等設施一步規(guī)劃到位。對移民的林地、原房屋財產及附屬設施按照市場重置價格進行一次性貨幣補償,由移民戶自行搬遷建設新居。在前期的實物指標調查工作中,工作人員在“細”處作文章,認真負責地登記移民戶家中的一草一木,甚至對當地傈僳族群眾祭祀拜神的“念經樹”也登記在冊,既充分保障了移民群眾的利益,又充分尊重了少數民族的習慣。
不搞“一補了之”,注重后期扶持。騰沖市在移民安置補償中不搞大而化之的“一補了之”,而是創(chuàng)新移民安置模式,確保移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對于征地費補償,該市采用實物逐年長效補償,即征用的耕地每畝以定量的谷物形式逐年發(fā)放給移民,使移民搬遷后的口糧得到了保證,庫區(qū)移民每戶每年平均有1.2萬元的逐年補償資金。目前,所涉及的11座電站水庫都采用了這一方式,共涉及被征農戶5000多戶,耕地約2萬畝,運行10年來得到了廣大農民群眾的認可支持和上級的充分肯定,這是耕地流轉的另一種模式,同時也是水電移民與精準扶貧相結合的一種創(chuàng)新,它使失地農民實現了“一份土地,三份收入”,即長效補償一份收入,水面養(yǎng)殖一份收入,旅游開發(fā)配套服務一份收入,統(tǒng)籌兼顧了國家、企業(yè)和農民三者的利益,也發(fā)展壯大了集體經濟。
深處“掛包幫”,形成大格局。在移民安置和精準扶貧推進過程中,騰沖市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形成強有力的群眾工作態(tài)勢。如在三岔河電站實施中,實行市級領導和指揮部領導包片、鎮(zhèn)干部及抽調移民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組的方式。每個村民小組同時抽調3至5人參與開展群眾工作。全市18個市直部門掛鉤到涉及搬遷的村民小組,深入細致地開展移民搬遷扶貧工作,從而形成了眾志成城精準扶貧的群眾工作大格局。騰沖市移民局黨員干部17人掛鉤猴橋鎮(zhèn)膽扎社區(qū)212戶貧困戶,截至目前已脫貧60余戶。(陳裕民 李菊清)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段紹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