霽虹橋頭的不朽石刻
在今天的滇西保山市隆陽區(qū)與大理州永平縣之間的瀾滄江霽虹橋遺址西邊的巖石上,有三十來幅字跡清晰可辨的石刻,其中的《蘭津橋》和《蘭津渡》兩幅詩文石刻最為引人注目。因為這兩幅詩都是出自名家之手,一首是明朝嘉靖年間謫戍永昌(今保山市)的狀元楊升庵懷古感慨之作,另一首是當時天下有名的永昌詩人張含因為思友而作。
明朝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春季的一天,因“議大禮”觸怒了嘉靖皇帝而被永遠充軍永昌衛(wèi)(今保山市)的狀元郎楊升庵行程數(shù)千公里往永昌戍所趕路,當他行至“天南鎖鑰”的霽虹橋頭,看到瀾滄江兩岸壁立千仞危崖疊嶂,崖下奔涌咆哮的江面之壯觀景象,便聯(lián)想到古往今來中原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征戰(zhàn)討伐,文治武功及自己被貶謫此地悲涼處境的現(xiàn)實,就懷古思幽,感慨萬千揮豪寫下《蘭津橋》一詩:
織鐵懸梯飛步驚,千崖萬壑生松風。
騰蛇游霧瘴氣惡,孔雀飲江煙漱清。
蘭津南渡哀牢國,蒲塞西連諸葛營。
中遠回首逾萬里,懷古思歸何限情。
八年后的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楊升庵離開永昌戍所到昆明、大理游歷一段時間歸來,張含得知這一消息后,就率下人及工匠到霽虹橋頭去迎接。張含一行人提前到達霽虹橋后,就吩咐工匠們在橋西的石崖上,將楊升庵八年前初到永昌霽虹橋時寫下的《蘭津橋》詩文刻在崖上,以此作為迎接好友歸來的見面禮。
當《蘭津橋》詩文刻好以后,楊升庵還未到達,張含在等待的過程中,就仔細看了懸崖新刻的詩文,再觀望一番江中及兩岸的雄奇景致。這位天下有名的詩人,遂詩興大發(fā),馬上提筆寫下《蘭津渡》詩文:
山形宛抱哀牢國,千崖萬壑生松風。
石路真從漢諸葛,鐵柱或傳唐鄂公。
橋通赤霄府碧馬,江含紫煙浮白龍。
漁梁鵲架得有此,絕頂咫尺樊桐宮。
張含寫好詩后,抬頭見好友楊升庵已經(jīng)過橋來到自己聲旁,兩人便一起緊緊相擁,相互敘說各人離別以后的思念之情。隨后,二人就一起評論楊升庵的石刻詩句和張含剛寫成墨跡未干的詩稿來。他們談笑風生一陣之后,各人騎上自己的馬,與隨行下人及工匠們一齊往永昌城而歸。
十二年后的嘉靖二十四年(公元1545年)九月,離別永昌戍所一年多的楊升庵要從遠方歸來,張含得知后很想再次到霽虹橋頭去迎接,但自己年事已高,加上身體不舒服實在去不了,就提筆書云:“我少與子為詩友,老與子立詩禁,不意禁復克自禁也!”
張含的心思讓自己的知己詩友、時任保山縣知縣的孫術知道后,便安慰張含一番又安排好自己的公務,便立即帶上自己的幾名屬下和工匠,提前來到霽虹橋頭代張含迎接楊狀元的歸來,孫知縣一行人馬到了橋頭,并讓工匠們在石崖上,將張含十二年前在此迎接楊升庵而寫成的《蘭津渡》詩文刻在楊升庵的《蘭津橋》詩刻旁,以此來迎接狀元郎的歸來和安撫張含對好友的牽掛之意。
從此以后,霽虹橋西邊的石崖上,就有了并駕齊驅(qū)的《蘭津橋》和《蘭津渡》兩首石刻史詩,多少文人墨客路過此地,都要頓足觀望一陣,將兩詩看個究竟。時至今日,四百六十多年的光陰已過,人們依然在霽虹橋西邊的石崖上能見得到刻于嘉靖十二年楊升庵的《蘭津橋》和刻于嘉靖二十四年張含的《蘭津渡》。
如今,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瀾滄江水能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小灣電站正在施工建設之中。雖然在不久的將來,霽虹橋頭這些石刻就會沉睡江底,但楊升庵的《蘭津橋》和張含的《蘭津渡》已經(jīng)成為霽虹橋旁不朽的石刻史詩,將永遠鐫刻在云南人民的心中。(蔣懷洲)
責任編輯:錢秀英 編輯:李美蘭